⠞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
串・百年人群相遇
2016年由時任文化部長鄧麗君提出「文化路徑」政策,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規劃,選定國內5項主題為示範路徑,包含礦業、糖業、水文化、林業鐵路、多元族群。
2022 年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推動「湯姆生、馬雅各與多元族群文化路徑」計畫,於1871 年宣教士馬雅各醫師(Dr. James L. Maxwell)、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踏查的路徑之上,以各族群相遇、交會歷程為敘事基調,與在地社群共作一條富有歷史與生活的文化路徑。

陪・社群共作
本條路徑之初是由普門書局游永福老師、甲仙愛鄉協會、旗美社區大學、高雄第一社區大學及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等團隊長期倡議與投入。


昔日貿易與人群移動路徑
計畫範圍以湯姆生路徑地圖對照今日地理資訊,路徑全長估計超過70公里,途經臺南市左鎮區、高雄市內門區、高雄市杉林區、高雄市甲仙區、高雄市六龜區,昔日是不同族群貿易與移動的路徑之一。

多元人群投入
2022年起以「多元視角在地書寫」、「在地關係網絡串聯」、「文化路徑經營情境:Co(箍)Story(故事)線上下整合策展培力」等工作坊,將路徑周圍的教會、學校、社區等夥伴「箍」(khoo)起來。並透過六大主題架構不同社群於本條路徑所呈現的特色,包含「基督信仰」、「環境永續與族群文化」、「樟腦林業」、「唱自己的歌」、「手工技藝」、「民俗食物與風土食物」,讓專業者、路徑成員共創多元視角的在地故事。



展・說臺灣的故事
2023年本計畫進一步以「展演式旅程」策略,藉展覽向內深化區域故事、示範路徑體驗向外連結一般大眾,讓本計畫成為地方社群向外推廣的一股助力,也讓大眾對於湯姆生影像有更豐富與多元的認識。






過程中,我們看見在地夥伴更自信地述說自己的歷史,像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左鎮教會近期以去年《拔馬信仰誌》展覽素材向外推廣教會發展歷程與路徑故事,荖濃文化工作室也藉由《徑入荖濃生活工藝.家》展覽作為遊程導覽的起始點,協助來訪旅人建立大武壠族、荖濃部落背景知識。
走.進入歷史現場
人群再次在路徑上移動與交流,故事串聯了路徑、路徑也走出了故事。我們期待這項計畫能成為當代旅人走進歷史現場遇見多元人群的起點,不只是看見1871年被攝影凝結的時空。




在鏡頭之外,當地人群的生活軌跡、進入殖民視野的山林物產、持續在正名路上努力的族人身影,也是「串山徑: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想與大眾分享的故事。接下來,我們路徑見!

認識我們 ⠕
- 走徑南都-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3030190206
線上展示 ⠕
- 初來柵到/唱出我們的故事: https://curation.culture.tw/curation/public?id=865
- 左鎮自造 製造左鎮/拔馬信仰誌: https://curation.culture.tw/curation/public?id=839
- 徑入荖濃生活工藝.家: https://curation.culture.tw/curation/public?id=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