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河川生命力Ⅱ-景美溪及指南溪匯流口護岸再造工程⠞
在我們築起高聳堤防的背後,我們阻斷了什麼?
築起了原先人與水環境連結的高牆;築起了生物使用環境空間的阻礙;也築起來環境永續管理的課題。
透過人工混凝土的河川治理,我們固然可以以防洪安全為主要目標,
但有沒有機會,我們可以在基於防洪安全下,可以再往前邁進一步…..,創造人、生物都能恣意享受的都市水環境、創造生物生態完善的自然教室?

在近政治大學、二格山系的山腳邊有一處是景美溪與指南溪的交會的地方,順著溪邊走,可以看到指南溪靜靜地沿著山腳流入景美溪。
沿途,一邊是多樣的灌叢森林,一邊則是靜靜流淌的指南溪。
耳邊傳來潺潺水聲與風穿過樹葉的沙沙聲,空氣中還夾帶著微風與鳥鳴,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療癒。
但也發現,過去河川治理及使用方式改變自然河相,使河道在洪水時成為快速流下,形成功能單一的排水路。
而三面光河道的指南溪,表層雖有土砂附著或植被生長,但混凝土的表面層,加上陡峭的護岸與筆直的河道,不僅讓水流變得快速、單一,
也讓人與生物難以親近這條溪流。原本透水的河床與河岸,也因為混凝土無孔隙使地表水、伏流水無法自然調節而失去了呼吸的能力。
延續河川溪溝總體體環境營造規劃,我們思考著,怎麼讓這條溪流恢復生命力成為連結生態的廊道?
怎麼兼顧防洪安全的同時,也能讓人親近水岸、享受自然?
又該如何打造一個既舒適又具有教育意義的公共空間?


從爭地到共生——回到順應自然的河川治理
過去的河川治理多以控制洪水為優先,讓河道失去了自然的彈性與多樣性。
這次在整體規劃設計上,我們希望改變與河爭地的思維,回到順應自然的方式,讓河流恢復生命力,重新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這次的設計,我們嘗試
- 順應河相、順應自然:了解溪流個性之後著手設計,視溪流為動態系統並注重平時流況與棲地樣貌。
- 導入近自然河川工法:運用自然材料重塑護岸,改善原有三面光混凝土結構,讓河道更具生態性。
- 塑造親水空間:透過空間設計恢復河溪生態,讓人們能自然而然地親近水岸,把河流重新納入日常生活的風景中。


根據現地條件,我們將整體河段進行分區規劃,利用周邊腹地創造更多滯洪空間,有些區域則透過流路調整與坡度緩化,使河道更自然、也更安全。
我們以「防洪 × 生態 × 景觀 — 畢其功於一役」為目標,讓這條溪流成為城市裡的一條會呼吸、有故事、能陪人走走停停的河流。
讓河流喘口氣——創造河岸與河床的近自然化
過去的混凝土護岸表面光滑、坡度陡峭,不僅難以形成穩定的棲地,也阻斷了水陸之間的連結。
為改善這樣的情況增加河岸粗糙度與透水性,我們在河床底的打除了原有的混凝土面層,也打開了兩側的護岸,讓河流喘口氣!
運用植生工法復育自然河岸以抵抗側岸沖刷,恢復河道水流、山腹中間流與河床下伏流水的交換與連結。
在有足夠空間的地方,我們讓河岸慢慢緩下來,不再那麼陡峭,也讓小動物有緩坡道可以喝口水。
不只是為了生態,也為了人——讓居民可以在河邊散步、感受自然,和河流重新建立起日常的連結。
我們希望,這裡不再只是「看得到、感受不到」的水岸,而是真正能夠讓自然進駐、生活靠近的地方。




守住校園安全的線,同時也打開孩子與自然的對話
為了讓校園更安全、更友善,將原本直接與指南溪步道連接的校園動線重新做了調整。
我們在校園邊界設置了輕巧的格柵,讓校園和溪畔步道有清楚分界,同時保留通透的視線,讓校園與自然環境仍有連結與交流的可能。


除了安全,我們也希望讓這裡成為一個能與自然對話的場域。
配合北政國中的環境教育課程,工程團隊規劃了瀨區營造與實地體驗活動,
不只創造了適合動植物棲息的生態空間,也讓孩子們有機會親近溪流、觀察生命、認識自然。我們相信,守住安心的界線,也可以打開更多學習與想像的窗口。


這像是一場我們與土地及河流的對話….
在這片匯流的場域裡,不僅是我們,
同樣也有對環境有願景的團隊,一起觀察、討論、調整,
希望讓指南溪與景美溪匯流口不再只是匆匆路過的背景,而是延續生態、生命、有故事的日常風景。



如果你有機會經過這裡,不妨放慢腳步、走進來看看——
你會發現,隔絕人與水的高牆消失了…
河流重新呼吸,生物悄悄回來,這裡慢慢找回了屬於自然的節奏,同樣的也邀請我們,一起重新學會親近水、理解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