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程式圖片

一起住好宅,臺北公共住宅的實踐

過去國宅政策以出售為主,無法有效抑制房價上漲。面對近年快速飆漲的房市,社會中的經濟弱勢往往難以招架,汗流滿面地工作也未必能得其所居。

文: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林洲民時任局長
圖:2014-2018台北都發局長林洲民「像我們這樣的城市」提供
整理: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居住正義

我與市長曾從四個觀點出發討論居住正義:

  1. 落實居住正義,只租不售,讓更多人受益
  2. 發揚城市美學,建立美觀市容
  3. 以智慧建築,促使產業升級
  4. 嶄新社會型態,整合托老、托幼的公共設施

公共住宅,係指臺北市所有之出租國民住宅、公營住宅、平價住宅及社會住宅及其他市有之出租住宅,以低於市場租金出租給所得較低或較弱勢之家戶。簡而言之,即採用「只租不賣」的方式保障人民居住的權利,達到「住者有所居」的目標。為了讓年輕人及弱勢族群家庭在臺北市有安居的地方,臺北市政府盤點了36處公共住宅基地,並排定長期興建計畫期程及財源籌措計畫。公共住宅不僅提供市民居住空間,也結合公共服務空間,包含鄰里商業空間及活動場所、開放空間、社福設施、停車場、城市農園等周邊社區類公共設施,藉由公宅社區的規劃,創造新的生活型態與並促進社區融合。市府這幾年的時間所投入的資源及執行的工作,是在創造過去所不能的挑戰,我們也積極傾聽並回應地方居民意見及需求,並持續與在地居民溝通。

自104年起至107年底,臺北市政府已完工及發包完成並施工中之臺北市公宅總數量,合計將達12,702戶,也就是說市府團隊在104年至106年的3年期間,所興辦公共住宅的基地數是96年到103年這7年間的五倍、興辦戶數是4.5倍,預算數更高達6.5倍,而所有的公共住宅興建工程的規劃設計及工程執行皆是市府的都市發展局主辦,所執行的預算數為907.77億。都發局的公共住宅除提供公宅存量外,亦建構完善生活照顧支援系統,如設置鄰里交誼廳、生活購物等軟性設施,給予住民安心生養的環境,同時結合通用設計,滿足地區公共服務需求。

青年安居
臺北公共住宅青年安居
高品質公宅設計與後續營運管理之效益

公共住宅,是改變臺北未來居住型態的重要關鍵,也是臺北轉型的重要DNA。臺北公宅,都發局要求每一案都宜居人本、具備智慧建築及綠建築機能;今日公開招標的14案公共住宅工程案,9案工程標、5案統包標,總採購金額235.6億元,預計興建4722戶。

同時,為打造高品質及高水準的智慧化公共住宅,以營建經費外加3-5%的預算建置智慧化設施,包含智慧三表(水表、電表及瓦斯表),安全防災、資訊通信、建築自動化、節能管理與智慧電網,智慧生活服務與物業管理等。臺北市都市發展局未來公共住宅將取得智慧建築銀級標章,使居民健康及舒適便利等方面能接受到更及時與全面性的照護。

在公宅後續營運方面,臺北市政府更積極推動青創回饋計畫,與年輕族群對話,共同研討並提出各種不同年齡層朋友、不同地域性的需求,藉由青年世代的創新力量為公宅注入活力,打造友善的社區環境,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自然能促進公宅與周邊環境的互動關係。市府除了蓋公宅完善基礎設施,檢討租金分級補貼外,必須要讓這些創意、人性化、公益溫馨的服務,從公宅出發走向社區、蔓延至整個台北城。

此外,都發局辦理公宅業務過程中,也參考國外實行案例,如公宅存量部份,我們參訪了阿姆斯特丹已有百年歷史的社會住宅,該社會住宅整修後市民接受度仍高。相較之下,北市安康平宅BC基地整修後的品質並不輸荷蘭。臺北市公宅比例遠低於荷蘭,我們現在正努力急起直追,透過興建、公辦都更等多元方式增加公宅存量,我們企圖衝出量來;如此,住宅供給彈性就大,短租或可變長租,或成立公司管理營運。

2018.03.18高品質公宅
公共住宅基地作為實踐循環基地的場域
循環經濟在公宅實踐的可能性

我們將「臺北市公共住宅工程導入循環經濟模式-以南港機廠公共住宅為實踐基地委託技術服務」顧問標案上網公告(等標期30天、預算約1900萬),邀請國內外顧問團隊提供專業服務,針對本市公宅如何落實循環經濟(以南港機廠公共住宅為實踐場域)提出相關評估與策略。這是全國第一個引入循環經濟概念的大型公共工程,未來我們還有35個公宅與公辦都更基地及更多的學校、機關等公共建築工程;做對1次,我們就會做對100次。因為經驗可以被修正、複製、移植。此外,藉由政策與公共工程的引導,將加速循環經濟理念帶入私部門以及公司,加速帶動整個營建產業鏈在能源議題的投入。

與其稱它為技術革命,我認為循環經濟更是一個觀念的翻轉革新。為了讓建築壽命週期產生零廢棄,我們需要在城市中生活的每個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投入;我們需要廠商提供更有效率的設施設備、成立建材銀行,我們也要消費者帶入以租代買的使用新思維;做為公部門執法者,我們更要帶頭建立落實建築履歷及建築資訊系統的運用。我們剛上網的標案,就要以南港機廠公宅為落實基地,廣邀國內外顧問團隊提供專業顧問服務,讓理論落實到公宅工程。

循環經濟顧問標案上網,只是一小步;但這是以循環經濟帶動營建產業鏈共同投入公共建設,以推動永續宜居臺北城的關鍵性一大步。

循環經濟 (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事實上在半個世紀前就被經濟學家提出;其基本概念係主張,地球資源有限,且全球面臨人口增長、氣候變遷、自然生態惡化、大量廢棄物等各種嚴重問題,為解決這樣的議題,應該一反過去線性經濟的思維,建立一套物質可不斷循環再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概念。

在台北,雖然較少公開使用循環經濟這樣的詞彙,但事實上當執行公宅政策與都市再生政策時,已將廣義的循環經濟理念放入政策的核心作思考,諸如我們的公宅「綠建築規劃」、「包租代管」、「再生能源裝置佈建」、「電動車共享平台」、「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系統」;在都市再生策略上我們也夠透過空間共享的概念,讓城市裡的公有、私有空間,讓願意釋出空間資源及有空間使用需求的人,透過分享平台媒合,彼此交換資源,充分發揮城市價值;此外「魚菜共生」、「社群網絡鏈結」、「老屋新生」等策略,也呼應循環經濟中永續議題。

作為臺北市引領都市發展的公部門,都發局藉由公宅政策與都市再生政策,以循環經濟理念設計公宅,期待引領營建業及相關教學研究領域投入更多的能量育資源;同時,面臨都市老化議題,再生策略並不僅止於硬體空間重建,更包含城市軟體的建構及社群社會網絡的鏈結,包含著政府主動進行的再生策略制定與公共環境改善,另一方面,也設立駐地工作站蒐集地方居民意見與在地溝通,更藉由都市再生學苑溝通都市再生的理念與核心精神。另外,社會網絡經營更是都市再生重要的一環,我們也透過各式再生行動及計畫建構城市間社群軟實力網絡。

未來,除了公宅、公辦都更案與都市再生計畫,我們也將全面啟動TOD(大眾運輸導向)的都市發展策略,讓城市生活更節能減碳、有效而宜居;而松山機場搬遷後的空間轉型,更是一大契機。

4年後的2022,當Almere舉辦國際博覽會時,也將是我們的公宅與都更實踐循環經濟政策的驗收時刻,我相信那將是新的里程碑。

公宅十問
公共住宅循環經濟 十問十答